宝宝被人亲了一口,竟然面瘫了?!宝贝不能乱亲

核心提示:

爱的小宝宝,许多人都会忍不住亲一口,但是你可知道,这可能会使宝宝患上“亲吻病”。一位女士2岁的女儿被人亲了一下,当天晚上发起高烧,并且嘴巴变歪,面部表情突然瘫痪。

可爱的小宝宝,许多人都会忍不住亲一口,但是你可知道,这可能会使宝宝患上“亲吻病”。一位女士2岁的女儿被人亲了一下,当天晚上发起高烧,并且嘴巴变歪,面部表情突然瘫痪。医生检查发现,宝宝得了“亲吻病”,即EB病毒感染。
  “接吻病毒”=EB病毒
   EB病毒又叫“接吻病”。通常,大人免疫力强,感染EB病毒后不太会有症状,但如果换成免疫力尚低下的孩子,就危险了。
   患者和EB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。病毒平时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,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、数月甚至数年之久,传染途径以口对口传播为主,比如家长亲吻儿童、口对口喂食等等,都会发生感染。该病潜伏期约1-2周,起病急缓不一,症状呈多样性,如咽炎型、腺热型、淋巴结肿大以及肺炎型、炎型、胃肠型、皮疹型、脑炎型、心肌炎型等,以前三型最为常见。还有脾肿大、皮疹和其他一些症状,严重者可出现淋巴细胞恶性肿瘤等,少数病例可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,一旦发生,病情进展极快,可迅速危及生命。
   目前EB病毒感染已进入高发期,宝贝不要乱亲,儿科医生林晓彦说,EB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,以秋冬为多,这几天门诊发现被感染的患儿明显多了起来。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。医生提醒,当本人有发烧、感染、咽喉痛、发炎等症状时,口腔卫生差时还是“封口”为好,别跟他人特别是儿童亲吻或分享食物,免得传播疾病。
   母婴亲吻七不宜,新生儿免疫力和抗病力低下,如果母亲携带病菌,很可能通过口唇的亲密接触,把病菌传染给宝宝。妈妈们应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,尤其是在下列七种情况下,不宜亲吻宝宝。
   NO.1——出现水疱
   妈妈如果在面部、唇角、睛、手足等部位,出现米粒大小的水疱,几个或十几个连在一片,并且伴有发热或局部淋巴结肿大,就应警惕是否感染“单纯疱疹病毒”,因为上述症状正是“单纯疱疹病毒”局部病毒感染的典型表现。“单纯疱疹病毒”可通过亲吻等方式传播,对成人危害并不十分严重,却可能对婴儿致命,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病毒感染,好发年龄在1-4岁,以出生后第二年为发病高峰。 防护措施:出现疱疹性口炎等“单纯疱疹病毒”症状表现的妈妈应在痊愈前尽量避免接触宝宝,并切忌亲吻宝宝。
   NO.2——浓妆淡抹
   化妆品不少都含有铅、汞或其他化学物质,如果妈妈不卸妆就亲吻宝宝,或让宝宝亲吻妈妈,这些有害物质就会进入宝宝体内,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、慢性铅中毒等病症。美国就曾报道过婴儿因与母亲脸贴脸,误舔食了母亲脸上的粉脂,而发生铅中毒的病例。 防护措施:妈妈平时应尽量减少浓妆,亲吻宝宝前唇部应彻底卸妆。
   NO.3——伤风感冒
   并不是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、发烧等明显感冒症状,才值得妈妈们警惕。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弱,免疫力差,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感冒病毒感染,甚而引发支气管炎、肺炎、中耳炎等症或合并脑炎、心肌炎,因此妈妈应对感冒病毒引起高度重视,即使自己只是出现轻微感冒症状,比如轻微的头疼、咽痛,也应避免相互亲吻等亲昵之举。防护措施:出现感冒症状的妈妈和宝宝接触时最好戴上口罩。
   NO.4——口腔疾病 如果妈妈本身有口腔疾病,如牙龈炎、牙髓炎、龋齿等,口腔中就会有大量致病菌在,通过亲吻宝宝,这些病菌就会进入宝宝的口腔,引发宝宝的口腔疾病或其他并发症。防护措施:妈妈在口腔疾病痊愈前不要亲吻宝宝。
   NO.5——出现皮疹
   妈妈一旦发现自己身上出现星星点点的皮疹,就应警惕是否是麻疹发作。因为许多年轻妈妈小时候没有得过麻疹,所以本身是麻疹的好发人群。麻疹患者是此病惟一的传染源,病毒存在于结膜、鼻、口、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,能通过口腔飞沫传播。而儿童本身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,尤以l-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,母子间的亲吻很容易传染此病。 防护措施:一旦妈妈有得此病的嫌疑,应立即母婴隔离,并积极治疗。 
   NO.6——拉肚子
   拉肚子虽然是肠道传染病,但致病的细菌是通过口腔进入肠道的,因此带菌者的口腔也是传染源。妈妈亲吻宝宝,或者给宝宝喂饭前,用舌头尝冷热等动作,都可能增加宝宝得痢疾的几率。 防护措施:如果妈妈最近肠胃不太好,应尽量避免亲吻宝宝。 
   NO.7——携带具传染性的肝炎病毒
    如果妈妈是肝炎病人或肝炎病毒的携带者,亲吻宝宝是不够安全的。甲肝的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平时生活中的密切接触,而乙肝则通过注射、输血或血制品、密切接触、母婴等途径传染,乳汁、唾液、眼泪都是不安全因素。 防护措施:携带肝炎病毒的妈妈如果经过化验表明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,应采取其他方式来呵护宝宝。
   传递母爱的方式有很多种,除了亲吻,眼神、语言、表情、拥抱等等,都是很好的亲子沟通方式,既能表达爱意,又能确保健康安全。

温馨提示:

本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一切诊断和治疗请遵从医生的指导。如果还有其他疑问,您可以拨打免费长途电话400-6000-838进行咨询,或者直接联系我们

  • 没有相关文章
二维码
Nb广州药师
电话
微信扫码咨询
二维码
Nb长沙药师
微信扫码咨询
电话
二维码
Nb杭州药师
微信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