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忆力差、走路发飘,老人失智仍有治疗机会,关键这样做!

核心提示:

记忆力差、走路发飘,老人失智仍有治疗机会,关键这样做!

老人记忆力、理解能力变差,迈不开步,走路歪歪扭扭,睡觉质量差,中风后抑郁、焦虑,甚至大小便也不利落……这些症状的背后,或许隐藏着同一个祸首——脑小血管病。

这种病是导致老人失智的第二位因素,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(“老年痴呆”)。值得警惕的是,它的症状与阿尔兹海默症、帕金森病容易混淆,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却远远逊色于后两者。

近日,广州日报健康有约举行“名医大讲堂微课”聚焦脑小血管病。应邀主讲的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主委、中山三院脑病中心常务副主任、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指出,和阿尔兹海默症、帕金森病相比,脑小血管病只要早期发现、正确干预,症状是可以明显改善甚至治好的。

警惕这些症状!
一时失忆可想起 走路发飘头昏沉
陆正齐指出,脑小血管病是一组以直径150微米以下的脑部小动脉、微动脉、毛细血管、微静脉和小静脉病变为主的脑血管病,临床上以小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小血管病最为常见。

脑小血管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。据统计,有25%-30%的中风病人属于脑小血管病。

阿尔茨海默病(俗称A病)是近期记忆遗失,也就是完全不记得近期发生的事。而脑小血管病的早期表现为延迟记忆障碍,患者对于近期发生的事情一时想不起,但慢慢回忆或者在亲友的提醒下仍然可以回想起来。

和A病相比,脑小血管病导致的失智不算严重。有些患者会出现头昏、头重,走路不稳,发飘,像喝醉酒一样。

陆正齐指出,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跟A病患者有点像,被称为“睡眠碎片”,进入不了深度睡眠,一夜醒两三次,有点类似婴儿的睡眠状态。

需要提醒的是,如果出现大小便障碍,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到了中晚期。患者没有前列腺炎,但每晚小便平均超过三次。

还有些患者除了躯体症状,还表现为情绪不好,经常因为小事而容易陷入沮丧、焦虑。

25%患者会继发中风
更多患者易被忽视
脑小血管病患者中,25%的人会继续发生中风,表现为口角歪斜、肢体偏瘫等。有些患者则不一定发生中风,反而更容易被家人忽视,这部分患者所占比例更高。

有些患者反复出现脑部大血管狭窄,堵塞程度超过75%,由于血量减少,会导致灌注不够,脑部缺血缺氧,继发脑小血管病的风险更高。

陆正齐指出,脑小血管临床有六大类型,最常见的是和年龄因素相关的小动脉硬化型脑小血管病。可由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同型半胱氨酸(Hcy)、高盐等等动脉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诱发,因而也被称为高血压相关(HA)的脑小血管病;由于动脉血管弹性变差,导致远端脑组织缺血缺氧,占八九成。有统计显示,小动脉硬化型脑小血管病在八十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可以达到80%多,而到了九十岁以上,发病接近100%。

处于第二位的是以皮质病变为主的遗传性血管淀粉样变(CAA),占所有病人的占10%,也和年龄相关有关。患者往往在65岁以上,出现认知功能下降,或者突然出现手麻口麻等癫痫样发作。如果这类病人做了磁共振,可以清楚地看到血管出现了淀粉样变。

父母携带致病基因
子女更早中招
脑小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。

导致脑小血管病的不可控因素是年龄。65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。

其次是遗传。父母一方或双方患病,那么子女得病风险高。目前已发现脑小血管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叫做载脂蛋白E(APOEε4)。如果属于纯合子,即父母都携带有致病基因,子女不仅中招几率非常高,且发病年龄也可能提前到40-55岁。散发型的遗传性血管淀粉样变发病年龄则可能晚一点。

此外,男性会比女性发病更高。高学历人士等脑力工作者相对来说发病率低。

防病这样做!
低盐限糖控血压!
对于脑小血管病,要从中年开始注重控制血压、血糖、合理饮食。

在可控危险因素中,高血压排在首位。研究显示,习惯于高盐饮食的老人乳酸菌、双歧杆菌等肠道菌群减少, 容易便秘,也容易出现脑小血管病。同型半胱氨酸(Hcy)水平高的人群,高血糖、糖尿病患者,患有大动脉狭窄等疾病的患者都是脑小血管病“青睐”的人群。

陆正齐提醒,饮食要控盐,做到均衡、合理、多样化,有助于防控脑小血管病。他建议老人每天吃三到五种蔬菜、每天一个鸡蛋,保证B族维生素和肉食摄入。

有些老人以为“千金难买老来瘦”,经常忌口,不敢吃肉或者担心胆固醇摄入过高。其实,绝对茹素或吃太多肉对该病的防控都不利。

运动则以慢走、太极拳、和缓的广场舞等不激烈的活动为主。特别是已确诊该病的老人,因难以保持身体平衡,为避免受伤,建议不要采取跑步、游泳、打篮球、爬楼梯等锻炼方式。

早期治疗有望治愈
检查要按正确顺序
陆正齐指出,脑小血管病比A病的治疗难度要低一些。脑小血管病是血管内皮受损,通过保护脑血管内皮,仍然有良好的效果。特别是早期患者,有临床治愈的机会。

陆正齐强调,要实现早发现、早干预,除了注意观察该病的症状,及时就诊。

脑小血管病的确诊采取“三位一体”。最重要的是影像学检查,有经验的神经科专家会建议疑似脑小血管患者进行正确的“序列检查”,首先进行MRA(磁共振血管成像)了解血管堵塞情况,接着进行SWI(磁敏感加权成像)了解有无血管出血,进行ASL(非对比剂增强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)了解动脉灌注情况,再做FLAIR(液体衰减反转恢复)来了解脑白质受损情况。

影像检查还包括颈部血管彩超,颈部CTA,心脏超声,排除房颤等心脏病变对脑小血管病的影响。

其次要做行为学评估,现在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来评估步态的异常。

此外,由于脑小血管病对睡眠和情绪有较大影响,应该做匹兹堡睡眠监测量表+睡眠脑电监测,评估患者的睡眠问题,是否能够进入深度睡眠,同时进行焦虑/抑郁的评估。

陆正齐强调,总的说来,由于脑小血管的特点是血管细小,MR、CTA、MRA、MRI 又无法观察到小的动脉,仅靠影像学并不能准确诊断类型复杂多样的脑小血管病,因此在诊断过程中,需将病因学、遗传组学、临床症状学、影像组学以及腰穿的蛋白质组学甚至基因组学等整合起来,且由有经验的医生团队出诊,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。

 

温馨提示:

本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一切诊断和治疗请遵从医生的指导。如果还有其他疑问,您可以拨打免费长途电话400-6000-838进行咨询,或者直接联系我们

  • 没有相关文章
二维码
Nb广州药师
电话
微信扫码咨询
二维码
Nb长沙药师
微信扫码咨询
电话
二维码
Nb杭州药师
微信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