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药互为师

核心提示:

医药互为师

“国外制药企业每年拿出15%~18%的利润投入研发和上市后再研究,国内医药企业远达不到这样的投入。”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主题为“跨界@订制未来——新医疗大健康投资策略”的第九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上说,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药物市场(包括港澳台),然而,我国医药工业中存在的创新力与资源整合问题,极大地掣肘行业健康发展。​​  

加大创新才有突破​​  

据统计,我国整体医药产业有16.8万个药物批准文号,其中96%是仿制药;虽然近年来平均每年有6~7个1.1类化学药获批上市,但多数还是“me-better”,真正符合临床需求的1类创新药少之又少。在新的医药政策背景之下,“鼓励创新”无疑成为中国医药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。但仅有少数企业敢于积极投入研发,更多企业还是在创新浪潮中围观。​​  

樊代明表示,医药研发是高风险、长周期、投入高的发展方式,1万个化合物在体外有效果,但能用于动物体内的约有250个,进入临床研究的只有50个,顺利通过Ⅲ期临床试验的最终也许只剩下1个。“中国医药企业新药研发转型战略首先应该提高对新药的重视,加大投入创新才有机会。”​​  
樊代明指出,我国2013年新药研发500余个品种,中药只有37个,不到8%,一些优秀中药物种,如川贝枇杷露、六味地黄丸、板蓝根冲剂等生产厂家因为过于集中引发残酷的价格竞争,最终必然导致药物质量下降,陷入恶性循环。“中药是中国特色,1公斤甘草6元钱,做成甘草酸就可以达到1万元;1公斤红豆杉做成紫杉醇可以达到3万元;目前全国中药种植600余万亩,17个药材市场,1000多个中药厂家,45种剂型,5000余种产品。然而,中药一直以来难以打开国际市场,就是因为中药创新严重不足。”​​  

强强联手整合资源​​  

随着中国医药工业规模化与资源整合不断发展,我国制药企业数量多、规模小、布局分散的现状正在发生改变,但樊代明坦言,中国医药工业企业市场规模仍然较小。​​  

近几年国内外药企间的并购如火如荼。默沙东和先灵葆雅、罗氏和基因泰克,以及4月下旬发生的葛兰素史克与诺华、拜耳与默沙东之间均进行大规模的资产置换并购;国内医药并购浪潮也颇为汹涌,拜耳收购滇红药业、智飞生物和康恩贝等企业有了实质性的收购动作,莱美药业等多家上市药企更是设立了并购基金。企业做大做强也有着迫切的自身需求。​​  

除了扩大规模、分散研发成本与风险这些重要的并购因素,优势资源整合无疑成为医药企业并购的重要原因。樊代明认为,过去并购的目的是做大,现在则是以做强为主要导向。“医药企业以往是‘大鱼吃小鱼’,大鱼自己吃自己的,现在是‘大鱼与大鱼联合’,医药大企业之间整合优势资源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。”​​  

除了药企之间的资源整合,制药与用药、生产与临床之间也应该资源整合。“医药工业企业应该通过医学学术组织、学术会议、杂志书籍、查房讨论以及用药规范中聚焦临床核心需求。”樊代明如是说。​

 

温馨提示:

本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一切诊断和治疗请遵从医生的指导。如果还有其他疑问,您可以拨打免费长途电话400-6000-838进行咨询,或者直接联系我们

二维码
Nb广州药师
电话
微信扫码咨询
二维码
Nb长沙药师
微信扫码咨询
电话
二维码
Nb杭州药师
微信扫码咨询